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症状有哪些?功能性子宫出血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等特点,下面我们就具体来了解一下功能性子宫出血,并熟悉他们详细的症状表现。
专家说,功能性子宫出血是指由于卵巢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本病可分为无排卵型功血和有排卵型功血两种,前者是排卵功能发生障碍,好发于青春期及更年期;后者系黄体功能失调,多见于育龄期妇女。
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症状
症状一贫血:流血量多或时间持久,可致贫血症状,而贫血又致凝血功能障碍,进一步导致子宫出血,两者恶性循环,常导致疾病进一步加重。常伴有神疲乏力,心悸,面色苍白,爪甲无华,舌质淡等全身虚弱症状。
症状二子宫出血:
1、月经过多:一是经血量多,伴有血块,一次月经失血总量达500~600毫升,周期正常;二是经期延长,需10~20日经血方可干净,经量不一定多。
2、月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期中间出现子宫出血,流血量少,常不被注意,多发生于月经周期的120~16天,持续1~2小时至1~2天,很少达到月经量。
3、月经过频:流血时间和流血量可能正常,但月经周期缩短,一般少于21天,可以发生于各种年龄的妇女。
4、不规则子宫出血:多发生于青春期和更年期的妇女,其出血特点是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血量增多,流血时间、出血量及间隔时间都不规律,往往短时间的闭经后发生子宫出血。
5、绝经期后子宫出血:闭经1年以后又发生子宫出血,出血量少,点滴而行。
专家说,无排卵型子宫出血最为多见,无排卵型子宫出血在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多见。无排卵型子宫出血有以下特点:
1、不规则子宫出血,出血时间及出血量无规律;
2、妇科检查子宫及附件正常。基础体温呈单相;阴道细胞涂片无排卵性的周期性变化;
3、官颈黏液在月经前仍持续呈不同的羊齿植物叶状结晶;B超检查排除官腔肿田;
4、官腔镜检查排除骸膜下肌瘤、内膜息肉等;
5、诊断性刮宫后病理检查子宫内膜呈增殖期变化,无分泌现象。
专家提示,对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的诊断应在确定异常子宫出血病因、病理和临床分型,并排除生殖道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内容包括:询问病史、基本检查、妇科检查以及辅助检查。
功能性子宫出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的功血,其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青春期女性比较常见这种疾病,处于青春期的女性一定要引起注意了,发现患有此病后一定要及时治疗。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
二、诊断性刮宫:欲监测排卵应于月经前1~2天或行经头6小时内诊刮。欲确定功血类型,则应于行经第五天后诊刮。诊刮兼有诊疗双重意义,故必须彻底全面,尤应注意两侧宫角部,刮出物全部送检。
三、肝肾管检查:包括:总蛋白、A/G、转氨酶(GOT、GPT、γ-GT)胆红素、BUN、血糖和血脂测定。
四、排卵和黄体管监测
1.激素测定:包括:FSH、LH、PRL、E2、P、TO、17KS、17OHCS、T3、T4等。
2.基础本温(BBT):双相型曲线提示有排卵,高温相缩短(<8天)或不稳定见于黄体管障碍。单相型曲线提示无排卵。
3.超声检查:观察卵泡发育、排卵和黄体情况,并排除卵巢肿瘤。
4.阴道细胞学和宫颈粘液管(数量、粘稠度、拉丝度和结晶型)检查:评估排卵和黄体管。
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一般治疗方法包括:止血治疗;诊断性刮宫;激素疗法。专家说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方法是根据病因来决定的。
治疗方法一、器械刮宫法 也许很多人都听说“刮宫”止血的方法,刮宫是一种小手术,可在门诊进行,一般使用局部麻醉。
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器械刮宫法,止血快。很多人都听说“刮宫”止血的方法,刮宫是一种小手术,可在门诊进行,一般使用局部麻醉。在消毒情况下,医生用小刮匙伸入宫腔搔刮,用机械的方法让增殖的子宫内膜迅速脱落,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这种方法虽有一定痛苦,但止血快、安全、效果一般可靠。更重要的是可收集刮出的子宫内膜送到病理科化验,可了解有无息肉、肿瘤等其他疾病,有明确诊断的价值。因此对于已婚,不规则出血病程较长的患者,尤其是40岁以上者,都应采用刮宫止血。
治疗方法二、药物刮宫法 对未婚患者尽量不考虑刮宫,或改用“药物刮宫”的方法。
对未婚患者尽量不考虑刮宫,或改用药物刮宫的方法。药物刮宫是针对无排卵功血患者体内缺乏孕激素影响的病理生理改变。
治疗方法三、雌激素止血法。
如果年轻尚未结婚的功血患者因失血过多,或由于其它问题造成了严重贫血(血色素;7.0克/升),当时尚不能采用刮宫手术,又不能接受上面介绍的“药物刮宫”后引起的撤退性再失血,这样的患者应该住院治疗。